有限空间再“吃人”!省安委会办公室下发通知

发布时间:2020-07-11
立夏后,天气越来越热,天气闷热导致有限空间事故风险加大,给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根据应急管理部通报,今年以来全国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19起,死亡59人,同比增加6起,13人,特别是6月1日至11日,全国连续发生4起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
为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的函》,举一反三,防范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省安委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通知》。

一、高度重视,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责任。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切实增强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将有限空间作业整治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责任链条。要高度关注和深入分析本地区、本行业领域有限空间作业特点,立即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范及应对措施进行再检查再部署,查缺补漏,坚决防范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特别是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二、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督导企业全面开展风险辨识和管控。


安全风险辨识存在重大缺陷是诸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重要原因,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单位的检查督导,指导帮助企业全面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风险辨识,彻底摸清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情况,建立完善基础管理台账、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风险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及时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三、加强教育培训,增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素质。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培训情况的检查督导,通过召开现场会、制作发放事故警示教育片,媒体宣传等形式手段,加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警示教育,宣讲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使所有企业及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员工牢记有限空间作业务必做到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

四、加强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宣传教育培训,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要根据事故风险特点,加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演练,演练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要按有关规定和应急处置需要,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和为有关人员配备自救器、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装备和有毒气体检测仪等监测监控仪器,提高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发生意外时能够确保科学施救、安全施救,避免因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损失进一步扩大。

五、加强执法检查,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情况的执法检查,执法检查要突出有限空间作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时段,突出检查有限空间基础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装备、发包管理、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安全生产培训等重点内容。要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约谈、通报、函告建议、媒体曝光、行政处罚等手段,扩大执法影响,产生辐射效应,倒逼企业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那么什么是有限空间?如何避免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什么是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通俗一点讲,一切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叫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的分类有哪些?


第一类是密闭或半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第二类是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第三类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在有限空间的作业都称为有限空间作业。
设施和场所都叫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有哪些危险性?


 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着发生中毒、窒息、爆炸、火灾、坠落、溺水、坍塌、触电、机械伤害、烫伤等事故的风险,其中中毒、窒息和爆炸事故较为常见。
中毒。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等,这些有害物质可能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窒息。空气中氧气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窒息,常见的有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引起的氧气缺乏。
爆炸。有限空间内聚集的甲烷、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其浓度一旦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就会引起火灾、爆炸。

有限空间作业十大安全误区




误区一

有限空间只采取通风措施,就开始作业。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检测不合格不得作业,检测合格审批后方可作业。


误区二

有限空间作业发生意外,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进入有限空间内对被困人员进行营救。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出现突发事件时,应立即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向有限空间内送风,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按照预案程序进行救援。


误区三

有的有限空间作业难度不大,未编制应急预案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正确做法: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生产单位,必须编制详细、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


误区四

认为有限空间作业就是指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空间内开展作业。
正确认知:有限空间不仅包含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空间,还包含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的空间,以及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误区五

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前只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作业前,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都需要参加安全培训。


误区六

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操作人员有经验,未编制有限空间作业方案。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作业要编制专项作业方案,以此指导作业。

         误区七

作业方案审批通过了,立即进行作业。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作业实行审批制,要对作业方案进行审批,作业前要现场审查,进行作业申请审批,作业后要现场复核,进行结束申请审批。

         误区八

有限空间操作人员自行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作业过程中,监护人员未一直在旁盯守。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作业必须设置现场监护人员,作业过程中,监护人员不得中途离开

         误区九

有限空间作业前进行过通风,作业过程中不再送风。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作业前要通风并检测,作业过程中要持续送风。


误区十

有限空间作业完毕后,作业人员直接自行离开。

正确做法: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按安全规定报验审批后,对作业现场进行收尾、清理后方可离开。